固態電池、雙 A 臂懸吊、前後雙輪轂驅動!Honda EV Outlier 概念車,Honda的電車「反常」進化論

固態電池、雙 A 臂懸吊、前後雙輪轂驅動!Honda EV Outlier 概念車,Honda的電車「反常」進化論
Ziv 4小時前

這不是一輛只會出現在科幻電影裡的道具,Honda 在日本移動展(前身為東京車展)發表的 EV Outlier 概念機車,很可能是他們對 2030 年代未來機車的具體願景。雖然概念車往往只是為了吸引目光而打造的「糖衣」,但 Honda 這次拍胸脯保證,這輛 EV Outlier 上的許多設計元素,確實是我們可以在未來展間裡期待看到的。


核心重點整理
定位與設計: 預示 2030 年代未來機車樣貌,融合巡航車的放鬆騎姿與科幻元素。
動力與驅動: 前後雙輪轂馬達,實現電子式二輪驅動(AWD),釋放 EV 高扭力。
車架科技: 採用類似 Gold Wing 的 Hossack 桁架式前叉搭配雙 A 臂懸吊,電池包低置化。
電池願景: 預計將搭配 Honda 宣稱將在 2030 年代初期導入的固態電池技術。
人機介面: 寬幅全景儀表板,兩側顯示後方鏡頭畫面取代傳統後視鏡。


這台 EV Outlier 最讓人眼睛一亮的,絕對是那腳踏前伸、高把手的騎乘姿勢。你說它是巡航車嗎?或許可以這麼定義,但它身上同時散發著濃厚的動漫科幻感,老實說,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經典大作《阿基拉》裡金田的座駕。

它採用純單座設定,座椅像個包覆性極佳的鋁背扶手椅,直接宣告這絕非讓你做「側掛」的仿賽車款。然而,那顆異常寬大的後輪卻暗示著它必須承受極大的 EV 扭力,更絕的是,這股扭力不是單靠後輪在支撐,因為 EV Outlier 可是雙輪驅動(2WD)的黑科技機車。

仔細觀察,前後輪似乎都藏著一顆輪轂馬達(In-hub motor)。在它取代傳統油箱的車體上方,還埋入了一個彩色 TFT 螢幕,用來顯示動力分配到前後馬達的情況。根據 Honda 釋出的宣傳片段,看來平時可能主要以後輪驅動為主,只有當騎士需要極致加速或更多抓地力時,前輪馬達才會即時加入戰局。

這個顯示動力分配的螢幕還只是副儀表,主要的行車資訊是透過一個橫跨手把的超寬幅面板呈現。中央是傳統的時速顯示,而這個寬螢幕的兩側則肩負起電子後視鏡的功能,顯示車輛後方的鏡頭畫面,完全是來自未來的移動解決方案。

在車體結構方面,EV Outlier 採用了從後搖臂樞軸一路延伸到前方的直線主車架。前懸吊系統更是大有來頭,使用了類似於 Honda 旗艦休旅 Gold Wing 的 Hossack 桁架式前叉,搭配雙 A 臂結構。電池包巧妙地被安置在車架下方,藉此將車輛的重心壓到最低,這對電動車的操控穩定性來說至關重要。

考量到 Honda 將這台概念車的時程定在「2030 年代」,它極有可能搭配 Honda 曾表示將在該年代初期導入電動機車的固態電池技術,徹底解決里程焦慮的問題。

此外,那透明的整流罩設計也是一大亮點。它讓車頭內部的雙 A 臂懸吊等機械結構清晰可見,滿足了理工男的視覺慾望。有趣的是,這個主整流罩是與前叉連動的,它會隨著懸吊一同上下移動,極限地消除前輪與車殼之間的縫隙。

包覆電池的底部包覆件也是透明的,這讓整輛車在保有街車的視覺簡潔感之餘,也能擁有優異的空氣力學。在未來電動車極度斤斤計較續航力、與風阻展開生死戰的時代,這種既能降低風阻,又不遮蔽迷人機械結構的設計,確實是個兩全其美的創新做法。

雖然電動機車目前在市場上仍處於「慢熱」階段,而且我們都知道 Honda 並沒有放棄內燃機。例如他們一年前發表的 V3 E-Compressor 概念車,預計會比 EV Outlier 的後續車款更早投入市場。不過,EV Outlier 這輛概念車至少向所有車迷證明,未來的電動機車並非只能是千篇一律的橢圓形科技塊。

未來幾十年,我們仍然有機會騎到這種引人注目、與眾不同的帥氣車款。即使這輛車的外型不合您的胃口,它傳達出的訊息是正面的:下一個十年,機車市場的多樣性只會更多,不會更少,這絕對是件好事!大家認為 EV Outlier 概念車上,最有可能在 2030 年代出現在市售車上的技術會是哪一個?是雙輪驅動還是固態電池?

Ziv 資深編輯
期許自己能有單缸的可靠、雙缸的浪漫、三缸的滑順、四缸的成熟。 文字工作者、攝影學徒、復古街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