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2020!運動電車名門與新秀的火力展示

決戰2020!運動電車名門與新秀的火力展示
TC 2019/07/30

照目前的趨勢,電動車會變得越來越好,普及率也會相對的提升,所以在2019年以後,我們可以期待關於電動車款、電動車廠可以端出更棒的牛肉。

你知道的,HARLEY-DAVIDSON Livewire是第一款由線上主流的內燃機摩托車製造商生產的電動摩托車,至今許多消費者已然開始尋找更多來自馬達動力的可能性,電動摩托車、電動汽車的興盛也證明這一點。充電功率與速度逐漸先進,每次充飽電能行駛120英里這種構想已經不是所謂概念,在今年,ENERGICA Ego甚至能夠登上FIM世界最高競賽殿堂MotoE電動賽事,這證明了電動機械是禁得起賽道殘酷考驗的洗禮。

目前國際較為人知的電動車品牌,當然,我們說的是品牌內只有電動車選項的,大概就是義大利的ENERGICA與美國的ZERO。從車款上做三方比較時,18,995美元(約合新台幣58萬8千元) ZERO SR/F的標準版本是全車款中最經濟的選擇,緊追在後的是ENERGICA EVA,售價約落在美金21,656元(約合台幣67萬1千元),這兩部車無論你選到哪一種等級的配備,電池與馬達都是標配,無需租賃、也無須另外簽約。

EVA電池對大功率落在13.4千瓦,額定功率是11.7千瓦,是所有選擇中電功率最低的一款。但電功率並不代表全部,因為EVA採用的油冷電機額定功率是145匹馬力(107千瓦),扭力高達200牛頓-米之譜。

ZERO的部分,SR/F的離電池額定最大功率在14.4千瓦,額定值落在12.6千瓦,同時,在空冷電機110匹馬力其實相較起競爭對手是較為弱勢的,但190牛頓-米,與EVA不相上下。而最後不要忘了HARLEY-DAVIDSON的Livewire,電池容量15.5千瓦,額定功率13.6千瓦。根據HARLEY-DAVIDSON數據指出,Livewire將會有105匹的最大馬力以及116牛頓-米的最大扭力輸出。有趣的是,Livewire是三台車款中唯一使用水冷電機的車種。

馬力跟扭力數據是一碼子事,但要如何應用在與地面之間的完美傳遞,這又是另一碼子事。作為基礎車型,造車成本會隨著不同的硬體配備選擇而增加。


走行範圍

隨著充電站,又或者是電池交換站的設立,行車距離的增也會同樣隨著電動車的進步而展延,當然,跟傳統引擎相同的是,決定電動車的行駛距離,也同樣與你的右手操控有關係。也因此,要較為客觀的計算電動車的準確里程數,以高速公路與都市走行的綜合標準來計算會中立的多。

ENERGICA的數據並不是太有幫助,只提供了EVA可以達到193公里的行駛里程,而這些數據當中所需要的影響因素非常多,所以目前也不能確定平均的里程大概落在哪裡,但我們以最麻木不仁的假設法來想,在這近200公里的路途中完全不休息的狀態,並且謹慎控制油門開合度,才有可能達到官方這種完美數字。

即便HARLEY-DAVIDSON與ZERO都有提供確切的官方里程,但我們必須還是得說,這與燃油車相同,要實現完美的「耗電目標」,在通勤與運動騎乘上必須要相當留意才有辦法達成。由於多數時間的電力都是由智能系統進行控制,當低電量時也不會以「全馬力」的方式進行輸出,未來有有可能的改良方案,多數朝著快充以及加大電池容量的方式調整。

當然,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會是問題。


充電方案

顯然地,對於燃油車最重要的是油料,而電動車則是電量。在這三間主流的電動車廠中,也對於旗下車款在使用「電能源」的方式上採取了略微不同的方式。首先,三間車廠都 配備了家用充電座,所以在家充的部分沒有功率上的對比問題,EVA與SR/F接受2級充電,但EVA可以接受高達24千瓦的DC快充,這使得EVA在完全0%電量的電池中可以在短短20分鐘內充電達85%的狀態。ZERO與DCFC不兼容,但有搭在一組3千瓦的車載充電座,在充電方式上也允許車主升級到Premium型號,可以額外增加3千瓦的充電器以及2000美元的價格。另外如果預算足夠,也可以選擇使用2300美元6千瓦的版本,總計12千瓦的電量可以在一個小時內完全充飽電量,但總車價也來到23,295美元的級距。

HARLEY-DAVIDSON則完全跳過二級充電,直接在Livewire上使用DC快充裝置,40分鐘從0%充至80%不是問題,60分鐘則可以完全充飽電並自動關閉。但由於絕大多數的室外充電站都是二級充電的配置,所以目前我們對HARLEY-DAVIDSON為何讓Livewire捨棄這一項功能感到懷疑。

即便目前二級與三級充電系統都正在徵家,但DCFC充電站扔然算是少數,這也代表了三台車款所面臨的挑戰將會是是否有足夠且合適的充電站供給使用。

除了馬達動力以外的車體結構、懸吊系統以及制動配置其實都相對的「傳統」許多。當然,在電控系統上身為「時代趨勢」的車款,三種車款都標配了IMU(慣性量測單元),ABS以及TC循跡防滑系統當然不會少。


最終贏家?

不,現在要說這個還太早。我一直都認為在2020之前的電動車款都算是「實驗性質」成分居多,一切也都必須要等到所有規格都透明了,並且也實際騎乘之後,我們才會有所結論。但我依然還是覺得,以電動車的進步幅度與潛力,2020年當作基準線似乎... ...真的太早。

TC 資深編輯
去賽道練車還會忘記帶車的辣個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