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的編輯視角│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山道磨膝是OK,還是毋通?

TC的編輯視角│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山道磨膝是OK,還是毋通?
TC 2020/04/27

關於磨膝這件事情,一直都是許多剛入門,或是想進階燃燒心中賽車魂的車友所嚮往的騎乘姿勢,但在開始之前,你知道為什麼會有「過彎磨膝」這樣子的姿勢以及這種騎乘方法所帶來的影響嗎?


肯尼王的引領風騷

騎乘姿勢的革命性改變,通常都會具備某些關鍵因素,舉凡時代科技、賽車車架、懸吊、車體外型、坐姿以及輪胎抓地力的改變,而調整的終極目標都是為了要在不變的硬體設備上用自身姿勢的調整改變來達到更快的單圈速度而生。

目前大多數人的看法是,這種劃時代性的「過彎磨膝」技巧是來自於傳奇車手「肯尼王」Kenny Roberts,但其實不然,外媒曾經針對這件歷史做過還原,當時Kenny Roberts本人將這項技術的來源歸功於1970年代的YAMAHA車手Jarno Saarinen,在安大略省賽車場中,Kenny Roberts表示自己對於馬蹄鐵髮夾彎的處理上相當棘手,每次過彎都感覺在摔車邊緣,直到他看到了Jarno Saarinen在過彎時以近乎跪在地上的姿勢過彎,Kenny Roberts起而效之後發現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通過髮夾彎時的不安感受。

我們可以說Jarno Saarinen可能是這項技術的鼻祖,但真正將Knee Down發揚光大的肯定是「肯尼王」Kenny Roberts莫屬,而在當時並沒有所謂膝蓋滑塊的保護裝置,所以在70至80年代的賽事中,即便車手膝蓋相當接近地面,但也還不至於觸地,但80年代後期這項風氣已經被帶起,人身部品也逐漸發展出在膝蓋上加上保護滑塊的想法。


磨膝的用意

當然,一如我先前提到的,騎乘姿勢的改變最終目的都是取決於「能在賽道上更快」而生,而車手在彎中磨膝的主要目的有幾個:

一、測量極限傾角:許多賽車手利用重心轉移向內側,並伸出膝蓋來探測車輛傾倒的角度與輪胎抓地力的極限。

二、保持入彎節奏:由於膝蓋接觸地面的時機在入彎後期,許多車手利用動作的連續性來記憶進彎參考點,藉以保持進出彎道的路線與節奏。

三、抵抗風阻:因為在賽道直道上速度相當快,進彎前的減速車手必須要將上半身抬起,有點類似風帆的應用來產生阻力,而將大腿打開(甚至是有些車手使用類似滑胎車出腳)這一個動作也有助於減速。


山道開磨咻咻咻

好的,話題拉回來,這種從賽道延伸的動作技巧是不是也適合一般公路來進行?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首先,一般道路行駛的最高準則就是安全,而並非速度。過彎技巧上則大致可分為內傾、同傾、外傾以及需要大量移動重心的側掛。所以彎道磨膝這類型的技巧需要的基礎在於比內傾更極端的「側掛」,而側掛的前提便是高速入彎,基本上當你使用側掛來攻略彎道時,速度早就已經過快,即便側掛技巧可以增加彎速,但整體的靈活性卻是最差的。

所謂靈活性最差的意思是,當你將重心大幅度轉移到彎內側並伸出膝蓋時,整體的動作都是固定的,你無法在彎中發生任何非預料的狀況時做出即時反應。再者,當你使用側掛技巧時,基本上在彎中的視野僅有內側方面以及出彎路線上,假設今天一隻幼貓突然出現在彎中路線上,側掛車手在已經傾倒的狀態下發現狀況、緊急收膝蓋、重心回正、收油減速並修正路線,這一來一往的反應速度相當耗時且安全性堪慮,所以在一般道路上使用側掛技巧是具備相當大的事故風險。

一般道路上的過彎方式會建議使用同傾或是外傾,原因在於一般道路上我們必須尊重所有用路人,也同時必須具備隨時能處理道路突發狀況的反應速度與尋求最大視野。而在這一點基礎上,側掛與內傾技巧就第一個被淘汰了。

即便在人車較少的山區,道路鋪裝平整度、路面抓地力也不可能如賽道那般優秀,加上山區天氣變化所造成的路面狀況、霧氣水珠帶來的打滑可能性以及細微青苔等騎士難以察覺的危險,這些都還沒算上可能會出現的道路施工、野生動物亂入還有自撞山壁的各種奇葩等案外案造成的危險。

也因此,當你在這種狀況複雜且難以預料的道路條件下使用高進彎速度,視野極差且彎中靈活性不佳的側掛姿勢時,也同時將自己的運氣逼向極限。

看到有些車友的論點在於:磨膝蓋是為了探測極限,了解車輛傾角。

是啊!如果這是在賽道上,道路條件單純、路面平整且具備高抓地力,高速進彎並且使用側掛磨膝進行「傾角量測」的動作絕對是一種必須──但是兄弟,一般道路上比起探測極限,更重要的是用靈活且最低風險的速度進彎,並同時注意所有可能出現的道路狀況才是優先的動作,所以在山道上尋求「傾角極限」是一件相當沒有必要且玩命的行為,更遑論近年來由於MotoGP帶領的極端「Elbow Down」的磨肘過彎方式被相繼在山道模仿也是相當驚悚的事情。


要聊GP?那就來聊GP!

而且,真要說起來,其實近幾年的MotoGP車手在磨膝方面都逐漸變成內傾的騎乘方式,你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許多比賽花絮影片,你可以發現車手的騎乘風格也逐漸的轉向內傾技巧的使用,而並非大幅度的側掛,原因在於在彎道上內傾的使用可以減少傾角並且增強賽車迴旋力,側掛使用的是以車手腰部為中心做大量的重心轉移,而MotoGP使用的內傾則僅將上半身與頭部大幅度的向彎內側靠來達到重心轉移的效果。

原因在於,其實就算是MotoGP工廠賽車,擁有全世界最好的造車工藝、最頂級的輪胎以及最完善的電控系統,也沒有一個車手願意在極大傾角的狀態下多待0.1秒!所有的車手都在尋找車輛在賽道上所有時刻中可以帶來的最大面積抓地力,也因此,車手會盡可能的減少賽車傾倒的時間與角度,來創造出更快的單圈成績。同時,因為大量轉移重心的側掛技巧原因是來自於古早時期賽車輪胎性能與電控系統尚不完備的年代,車手必須要使用腰部的力量來輔助車身動態創造更高的賽車迴旋力,但現今的MotoGP早就不可同日而語,要創造超過65度的傾角並非難事,但問題在於──要怎麼樣在已經不可能再更低的傾角中擠出更多的迴旋力?

所以MotoGP車手使用了不打開膝蓋、腰部微幅移動並且使用上半身與頭部向內側靠攏的內傾技巧來讓賽車更好轉向。簡而言之,使用正確技巧比起逢彎必磨要來的更有效率。


後記

有名的日本騎警「白摩托(白バイ)」在訓練或是進行比賽時也大量的使用內傾技巧,原因是因為依照賽會的規定,車身零件或是車手人身接觸到地面的話都會扣分,而這個規定則是為了讓騎警在任何狀況條件下,都能安全且確實的完成任務。再者,白摩托騎警可不是那種雨天不騎的低里程女用車,在全天候、全地形條件下出勤加上安全駕駛準則,白摩托根本不可能使用高抓地力要求的側掛方式進行騎乘。

但相信我,無論是日本白摩托或是台灣騎警,使用同傾一樣快到讓你叫不敢。

我不想嘮叨那些山道非賽道~咻咻咻~的老調重彈,也許經過多年練習,使用側掛進彎可能會變成一種車手騎乘姿勢習慣,但以視野換取速度,這種賭運氣的騎乘方式只為了帶幾張大馬路扮演GP車手的自我滿足,真的OK嗎?

另外,從車友間得知有「駕訓班教磨膝」這件事情,經過電話與相關駕訓中心確認,基本上側掛技巧屬於賽道使用必備技巧之一,一般考照課程上不可能出現,但如果在「駕駛技巧進階課程」或是「賽道訓練營」中,則會帶到基本的側掛姿勢定圓與場地練習。

對於並非職業車手的一般車友而言,思考如何騎的久,比思考如何騎的快更重要。比起在山道上側掛磨膝磨肘追求無意義的速度,能夠平安騎到老的車手,才是真「幹騎」。

如果真的在彎中不磨點東西不會騎車,那就一起去賽道玩吧!

TC 資深編輯
去賽道練車還會忘記帶車的辣個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