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 Honda,你腦海中會浮現什麼?是街頭最常見的 Super Cub?還是叱吒賽道的 MotoGP 賽車?但不管你想到哪一款,這些傳奇的起點,都是 1952 年那台紅色小引擎:Honda Cub F!
這台看起來像是「外掛馬達」的東西,才是真正讓 Honda 走入民間、深入人心的第一步。它不像一般摩托車,而是可以直接安裝在腳踏車上的 50cc 二行程引擎,一瞬間讓單車升級為機車,成為當時最親民的代步神器!
誕生背景:戰後日本的代步夢想,小巧引擎展現技術實力
1950 年代初,日本正處於戰後重建期,民眾對於實用、省油又便宜的交通工具有著強烈需求。Honda 創辦人本田宗一郎專注研發、提升品質,而藤澤武夫則以市場策略為長,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 Cub F——一種可以幫腳踏車「進化」的小引擎。Cub F 是 Honda 的第三款產品(前兩款為 A 型與 B 型),正式推出於 1952 年 6 月。它是第一款真正面向大眾市場的 Honda 產品,象徵著從工程導向走向消費導向的轉捩點。
別看 Cub F 體積小小,它搭載的是一顆 49cc 的二行程氣冷單缸引擎,最大馬力約為 1 匹,在 3600rpm 時能輸出 0.74kW,雖然數字不大,卻足以推動一台腳踏車以穩定速度前進。傳動系統採皮帶驅動,重量僅約 7 公斤,可輕鬆裝配於標準尺寸的單車中樞,真正實現模組化設計。實際油耗表現極為出色,在良好條件下甚至可達每公升 150 公里,堪稱當時最節能的動力選擇之一。
藤澤武夫的銷售奇招+平價策略紅遍全國
當年 Cub F 的定價為 25,000 日圓,相比市面上動輒 60,000 至 80,000 日圓的傳統摩托車,顯得親民許多。如此具競爭力的價格策略,加上可直接升級現有單車的特性,使得這款產品一推出就造成轟動。Honda 在短短兩年內就賣出超過 60,000 台,直到 1954 年停產前,總銷量逼近 87,000 台,這在當時是極為驚人的數字。
與其說 Cub F 是技術的勝利,不如說它是市場戰略的大成功。當時日本僅有 300 家摩托車行,Honda 根本難以打入這狹窄的市場。藤澤武夫大膽地轉向全國約 5 萬家腳踏車行發展通路。他動員 Mitsubishi 銀行行員、Honda 員工與大批兼職人員,手寫數萬封信寄給這些車行,詳細說明 Cub F 的商機與潛力。這場史無前例的「郵件行銷」帶來了驚人回響——Honda 收到約 30,000 封回覆,紛紛表示希望成為經銷夥伴。
全民皆可騎的代步工具,後續開創 Super Cub 黃金年代
Cub F 不僅價格親民,更打破性別與年齡限制。從東京銀座的日劇舞團女孩們踩著 Cub F 遊行,到家庭主婦、送貨小販的日常使用,這款紅白小引擎展現了真正「國民車」的精神。不分男女老幼,人人皆可輕鬆上手,Honda 的品牌形象從此在民間深植人心。
雖然 Cub F 僅販售兩年,但它對 Honda 機車發展的貢獻不容小覷,首先,它證明了 Honda 能建立有效的產品與通路體系,並成功將交通工具普及化,其次,Cub F 的成功經驗直接促成了 1958 年推出的 Super Cub。
Super Cub 承襲了模組化、輕便、省油的理念,加入車架與變速器改良,成為世界上銷量最高的機車系列,也讓「騎 Honda」變成全球性的移動文化象徵;在 Honda 成為世界車壇霸主之前,一切其實就從這台紅色小引擎出發,Cub F 就是那個改變世界、讓人們第一次「騎上 Honda」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