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賽車運動形式,都具備相當大的風險。儘管在這些賽車運動中,很少有比摩托車比賽要冒更大風險的。與F1、IndyCar不同,MotoGP車手是處於一個完全暴露在賽道上,並且沒有任何車殼或防護環可以在碰撞時提供保護的環境條件下,以時速超過350公里在進行比賽。
這一點,在2020年8月的奧地利分站中作能彰顯此一特色,當時Franco Morbidelli與Johann Zarco在第三彎發生碰撞,兩人紛紛摔進路緣碎石堆中,與此同時,他們摔爛的賽車幾乎要直直地朝著Valentino Rossi與Maverick Vinales身上招呼過去,最終兩位YAMAHA廠隊車手千鈞一髮之際避開了這場災難。
考量到安全風險問題,車手的裝備在各方面都經過精心設計並且為車手自身提供最大的防護效果。雖然沒有辦法保證每一種類型的事故都能提供最全面的保護,但在MotoGP的賽場上,安全措施代表的極有可能就是生與死的差別。
安全帽
2019年,FIM導入了新條款,這代表了車手上廠使用的安全帽都必須要經過FIM的標準認證,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提高隊車手的頭部保護水準,並維持各家一致的防護等級。
首先,安全帽製造商必須要確保他們的安全帽符合三個國際公認標準:歐洲ECE、日本JIS與美國SNELL認證,這樣才有資格申請FIM認證。
FIM的測試則會比上述三種公認標準要更加嚴格,包含了傾斜撞擊、帽體以不同速度落至45度的鐵砧上,以量測吸收撞擊力道的水準。撞擊表面有模擬柏油的砂紙,安全帽會裝配模擬人頭的矽膠模型,盡可能地讓測試具有實際參考性質。
FIM要求製造商生產每一種帽體尺寸的安全帽都要送交10件進行測試,並未每一個單獨的尺寸進行認證。安全帽上會有一組條碼,連接到安全帽品牌的認證訊息網頁,並具備一組獨立的標籤,確認該產品已經滿足FIM認證標準。
而在安全帽製造材料方面,有一些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製成,而另一些則是使用玻璃纖維、功夫龍與樹脂混合材質製成。樹脂類材料作法是將材料灌進模具之後,利用雷射切割出鏡片空間。
下層則由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製成,這種類似保麗龍但與一般你在外常見的保麗龍材質有所差異,安全帽內側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要具備更高科技力,結構上也不相同,用處是要在頭部重點區域完全保護或吸收衝擊能量。
接著是內部的臉頰內襯,除了全可拆設計之外,車手也可以根據自身的頭型與臉型進行量身訂製,達到更好的貼合感。
每一頂合格的安全帽還具備了良好的通風功能來帶走汗水,並且具備一組飲水系統讓車手可以在比賽途中補充水分。在一個周末的比賽中,車手大約會用上三到四組安全帽,當然,廠商也會幫車手備用幾組以防萬一。
安全帽鏡片
如果沒有鏡片,賽車安全帽將不會是完整可以上場的狀態。與帽體外殼一樣,安全帽鏡片必須要非常堅固,用以保護車手不會受到飛濺的碎片傷害。如果鏡片上的髒汙累積到難以看清賽道狀況的程度,鏡片上也會在比賽期間安裝可以快速拆除的可撕式鏡片保護貼來去除污垢。
安全帽鏡片也同時使用不會破裂或斷裂的材料製成,因此,在高速轉倒的狀態下也不會對車手的視力造成威脅。同時也會在鏡片表現圖上一層防霧鍍膜,以防止在藍寒冷的條件下凝結水氣影響安全。
你可以發現MotoGP車手很少會使用全透明的鏡片,大多數的車手都會使用防眩光的表面處理材質,防眩光的用意在於讓車手可以更清楚的辨識出柏油上的狀況,並且減少撞擊場上雜物碎片的機會。
雨戰條件下,車手會改用特殊的鏡片,雨天賽事用的鏡片屬於雙層玻璃材質,最主要的目的在於防止起霧,並且在鏡片四周具備膠條來作氣密,以防止雨水滲進帽體內部。
賽車皮衣
現代賽車皮衣是相當精密的裝備,在MotoGP當中,每一套皮衣都是為個別車手量身訂製的,為的就是要達到最完美的防護效果,同時也為了要在MotoGP賽事中提高車手在賽車上所需要做出的激進騎乘姿勢時保持舒適度。
與F1的賽車防火服不同,摩托車的賽車皮衣通常都是使用袋鼠或牛皮縫製而成,每一套皮衣都需要花費數小時才能完成,並且重量往往重達好幾公斤。
早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皮革就被大量且廣泛地用於賽車服裝當中,從那時候開始到現在,賽車皮衣也經過了相當複雜的演變,在材料的部分,抗磨損擁有都會是最主要的功能。
膝蓋、下背部與腋下區塊會使用彈性且通風的打洞皮革還維持運動自由度,並且在不影響血液循環,連身皮衣也同時具備了一組可拆卸清洗的內襯,並且在設計時考量到了通風性,空氣的導入與導出的效率會影響車手在炎熱氣候下是否能夠持續維持乾爽。
背部的駝峰是摩托車連身皮衣最大的特徵之一,駝峰最初設計是用來改善氣流與提高賽車最高速度之用,後來設計可以在內部分入飲用水,冷卻管道與電子設備。
其他方面,有些車手會喜歡在他們的皮衣腿部內側加裝一種抓地力很強的矽膠材料,這讓他們可以更輕鬆的固定身體在賽車上,從而增強對賽車的控制力。
除了上述的這些設備以外,現代的賽車皮衣還具備了許多額外的安全裝置。
安全氣囊
當中最複雜的是安全氣囊,即便這項科技在MotoGP早已行之有年,但最終在2018年才正式的成為強制性規範。安全氣囊位於皮衣背、肩部以及肋骨周圍,主要用於吸收車手在發生碰撞時承受的衝擊。
同時,皮衣內部擁有加速度量測儀、陀螺儀與GPS,當傳感器偵測到車手正在發生摔車,安全氣囊就會啟動,系統目前已經具備足夠的判別能力來偵測車手是真的轉倒還是只是身體暫時失去平衡,氣囊並不會隨機膨脹。
皮衣內部有兩組氣瓶,當系統偵測到轉倒,腔室會在25毫秒內完全充氣,充氣時間約五秒鐘,這時候車手通常都已經完成整個轉倒的過程。
現代的氣囊設計與早期的模組不同在於,現代的氣囊是完全獨立的。該技術的早期版本會與賽車車身街上一條繩索,這有點像是跑步機上的緊急停止機制,當車手轉倒,繩索就會被拉動,系統這時候才會啟動。
硬質護具
單靠皮革保護不足以讓摩托車手在事故時防護自己的身體,因此在較為脆弱的部位上,人身部品也額外添加了硬質材料做防護,主要用意在於分散與吸收衝擊力道。
在這方面,手肘、肩部、膝蓋與臀部等重點部位,在賽車皮衣內部具備口袋,可以塞入硬質防護裝置。
賽車手套
賽車手套也是用皮革製成,並且規定必須與車手的賽車皮衣重疊50mm以上,一個安全的緊固系統也是必要的,必須要確保車手在轉倒翻滾時,手套不會因為高速翻滾而脫離車手的雙手。
手套在手腕處通常也會給予相當多的保護設計,指關節處也會加以防護。通常也會有一些品牌的手套在無名指與小指處做連結的設計,這當然也是用以減低受傷的傷害程度。
賽車滑塊
1970年代開始出現膝蓋滑塊的產品,因為更寬的輪胎規格,迫使車手必須要用更具侵略性的騎乘姿勢來攻略彎道,最早的設計就像直接把木頭之類的材質用膠帶固定在膝蓋,以提高該區域的人身防護。
經過多年發展,製造商最終選擇了一種塑膠複合材料,在摩擦與磨損之間取得了平衡,讓車手在過彎時有足夠的感受度,並且經時間證明這些產品是經得起賽事考驗的。至少可以完成一整場比賽沒有問題。
賽車滑塊在近代已經被持整合在連身皮衣之中,並且通常都會在膝蓋外側,而非內測。當然,車手可以根據賽道的條件與速度,並且考量自身的騎乘姿勢來決定滑塊的位置。
在近代賽車史裡面,你可以發現從Max Biaggi與Jean-Philippe Riggia等人開始使用了肘部向下的騎乘姿勢,而到了近代,MotoGP車手幾乎已經人人都把手肘放在柏油上面磨,這種完全不同的騎乘風格也讓皮衣製造商開始在手肘區域加裝肘部滑塊。
賽車靴
多年以來,車靴已經發展到車手全身上下設計最完整的裝備之一。在近代賽車中,車靴通常由內靴與外靴兩部件所組成,內靴保護外骨骼包圍的部分,別在後腳跟與腳踝也會提供額外保護,同時也加入了發泡材質來減緩衝擊力,降低骨折的機會。
外靴通常是皮革製成,並且具備更多硬質保護設計,車手的皮衣與車靴按照規定至少需要重疊70mm,固定方法必須要防止車靴在轉倒事故中脫落,鞋底也許會是整雙車靴磨損最快的地方,因為鞋底需要夠薄才能讓車手對踩踏動作上有一定的感受度。
背部護具
背部護具是在1979年由Barry Sheene首次在賽事中使用,由澳洲設計師Marc Sadler設計製作而成。靈感來自於龍蝦與犰狳。
近40年以來,背部護具大幅的進步,更加符合人體工學之外,材質上也用了鋁合金蜂巢及外觀結構來有效吸收衝擊力道,更大的表面面積也提供更堆的防護,並且有效的支撐脊椎。
護胸
在目前的MotoGP比賽中,護胸是強制規定要配戴的護具之,並且需要具備至少230平方公分的表面積,允許使用一體式或分離式的樣式。
有些護胸使用的是科技發泡材質,有助於吸收撞擊力道,而配戴科技發泡材質護胸基本上在拉上皮衣拉鍊之後幾乎不會顯現。
有些材質則更近似於硬質護背,採用蜂巢式的結構,通風效果更好,儘管在比賽時這種材質會傳遞更明顯的油箱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