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誌|陽金公路(下)

路誌|陽金公路(下)
2017/05/13

路誌|陽金公路(上)中,我們從清朝開始,沿著時間軸到日據時代來了解陽明山區的開發。今天要接著介紹的是台灣光復到近代,陽金公路如何變成我們今日所見到的模樣。


1949中華民國遷台時期的陽明山開發
1945年日本將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手後便一一將此區各道路拓寬整修。而當大陸淪陷,國民政府遷台之後,陽明山的定位從遊憩觀光轉而成為軍事要地,基於此理,陽明山的道路工程才又有了進一步發展。我們現熟知的101甲縣道-百拉卡(巴拉卡)公路,就是1952年中華民國國軍工兵部隊,依據1820年滿清嘉慶年間的小路修築部分而成之戰備道。

而隨著國民政府遷台,身為戰略夥伴的美軍也一起來到了台灣,提供軍事訓練以及相關的技術支援,而美軍落腳的地方正是陽明山上的山仔后地區,也因此形成風格西式的特殊眷村,「阿督仔厝」陽明山美軍宿舍群,直至1979年中美斷交後才逐漸荒廢。

伴隨著近期興起的文創潮流,原本凋敝的美軍宿舍又再度蓬勃了起來,文創商店的進駐也為這片老房子注入了年輕的生命力。


1954平等里道路(菁山路)
上陽明山除了仰德大道外,有部分車友還會選擇從外雙溪至善路三段接菁山路處沿路而上(車友間俗稱此方向為平等里)。相比先後因運輸和溫泉而發展起來的陽明山及北投,此地區的開發很晚才開始,日據時代此處較為現代化的道路只有從泰北高中到自強隧道之間,根本沒有到延伸至外雙溪。

1954年國民政府想要開發臨溪里,溪山里的道路(今菁山路),由於沒有太多經費,只好請當地居民協助開闢,由於開闢中期涉及土地徵收及經費問題,工期相當長,直到1968年才將道路開發至國際衛星通信站之處,也就是由菁山路前往冷水坑半途會看到的那個超大衛星站,這個衛星站成立是在道路完工後的事情了。

衛星站也是陽明山上相當著名的景點,近百隻大大小小的通訊衛星屹立於山谷中,景象相當壯觀。


1993馬槽橋
在1985年戒嚴後期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陽明山才又成為民眾休閒活動的地方,1986年陽明山區發生一場大山崩,沖毀了今日馬槽橋的前身,直到四年後才開始重建,並於1993年完工。廣義的陽金公路全段至此時間點便更接近我們現在熟悉的模樣了。

1986年陽明山區發生一場大山崩,沖毀了馬槽橋的前身。

馬槽橋的霧同樣有名,濃霧隱沒橋樑的彼端,如同童話故事一般。


後記
雖然陽金公路人們常走,但它的過去和演變並不那麼為人所知,特別是國民政府遷台後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令,陽明山區的開發因地位特殊,許多道路開闢的相關資料都尚未公開,相當可惜。

即使是再熟悉的事物背後,仍有一些故事是值得發掘的。在明白了陽金公路的歷史之後,相信各位更能有這種體會。下次走一趟陽明山可能還會多了一分懷舊或人文歷史感,也算是另一種騎乘樂趣,不是嗎?

by.Jeffrey

資深編輯
以純種設計人的姿態在二輪世界玩樂20年,喜歡科技世界的簡潔與完美,同時又愛當個擺脫塵囂的山林旅者,我是社長BEN,歡迎跟著我一起體驗移動工具所帶來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