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VTEC kicked in, yo!」這句梗嗎?如果你還不知道這句經典台詞背後的故事,那你很可能錯過了一段機械熱血的傳奇歷史。而如果你聽過,那我們今天就來一次硬派回顧——從四輪到二輪,從 B16 到 CB400,Honda 的 VTEC 不只是技術,它是一種哲學,一種文化,一種會讓你不小心把轉速拉爆的衝動。
汽車界的 NA 魔法:VTEC 初登場
1989 年,Honda 為了解決引擎在低速與高速下的不同需求,開發出了 VTEC(Variable Valve Timing and Lift Electronic Control),這套系統可以根據轉速切換不同的凸輪輪廓,讓引擎在低速時省油、在高速時發飆。首發車型是 Integra XSi(搭載 B16A 引擎),紅線直衝 8000rpm,直接打臉那些「自然進氣不能跑」的偏見。
之後 B18C、H22A、F20C、K20A 等經典 VTEC 引擎接連問世。S2000 的 F20C 更創下量產 NA 引擎馬力密度之最:每公升 123 匹,紅線 9000 轉!簡單來說,VTEC 就像是一位雙面人格的車手——平時斯文有禮,一發怒就猛虎出閘。
i-VTEC 時代來臨:聰明又強悍
2001 年,VTEC 進化為 i-VTEC,加入了可變正時控制(VTC),讓氣門開閉不只可以切換,還能做連續調整。代表作 K20A,不僅高轉夠猛,低轉也超有扭力,成為 Civic Type R 的靈魂所在。往後 Earth Dreams 系列引擎也保留了 VTEC 精神,只是夢裡多了渦輪、缸內直噴與環保節能的覺悟。
CB400:街頭四缸夢的代言人
Honda 除了在汽車引擎搭載 VTEC 技術之外,其實類似的設計理念早在 1983 年的 CBR400F 上頭就搶先用 REV(Revolution Modulated Valve Control)這個名稱登場過,1999 年 Honda CB400 Super Four 搭載的 HYPER VTEC 系統原理也與 REV 相同,皆是透過控制每缸啟用氣門數量(低轉 2 氣門,高轉 4 氣門)來兼顧平順與性能,唯一不同的地方是,REV 使用的是純機械構造,而 VTEC 則加入電子控制大幅提升精準度。
簡而言之,每當引擎達到設定的轉速,在 CB400 上約為 6750rpm 時,氣門數一變、聲浪瞬間炸裂,讓人一腳降檔、熱血上湧,CB400 上的 VTEC 也隨著車款的改款更迭而有所變化:HYPER VTEC(1999):固定轉速切換(6750rpm)、HYPER VTEC II(2002):根據檔位變化切換點、HYPER VTEC III(2004):加入油門與車速參數,邏輯更聰明、HYPER VTEC Revo(2008):導入 PGM-FI 電噴系統,操作更順。
VFR800:巡航中的戰鬥紳士
說到搭載有 VTEC 的 Honda 二輪作品,除了 CB400 之外,另一個台灣騎士們相對熟悉的車款就是 VFR800 車系了,VFR800 搭載 V型四缸 DOHC 引擎,從 1999 年開始加入 VTEC 技術,在約 6500rpm 切換氣門數,讓這台巡航車在高轉時能咆哮出美妙聲浪,低轉時則舒適安穩。
筆者自己現在就是 VFR800F RC79 的車主,只能說雖然 VFR 的 V型四缸引擎開啟 VTEC 之後的聲浪表現不如直列四缸那麼綿密高亢,但更低沉、粗獷、狂野的聲浪表現,帶給騎士的聽覺、體感衝擊力,一點也不輸給直列四缸的震撼。
VTEC 是靈魂不是開關
無論你開的是 Civic Type R 還是騎著 CB400,只要你踩下油門,當那轉速來到那神聖的切入點,VTEC kicked in——你會懂的,VTEC 它不是一個功能,而是一種人格轉換,VTEC 不是一種科技,而是一種熱血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