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子上的故事|改變車壇歷史的兩台車

輪子上的故事|改變車壇歷史的兩台車
Jeffrey W 2018/03/18

無論是要找一台好上手的入門輕檔、能輕鬆享受長途雙人旅遊的豪華休旅,還是追求性能但卻兼顧人車和諧的仿賽,最後的選擇都有可能是一輛日本車。

這就是目前日本車廠給人的印象:擁有符合各種騎士需求、包羅萬象的完整產品線。這些東洋品牌看似無所不能,但在1969年之前卻不全然是這樣,那時的他們能做出一些不錯的國民車,至於更高等級的性能旗艦,則還是以歐美廠牌為主。

然而就從那年開始,這個東西兩方分別佔據不同市場層級的局面起了變化。本田和川崎接連推出首款日系大排氣量的CB750和Z1 900,撼動了以凱旋為首的大車族群。接著其他日系競爭者紛紛群起效尤,以750 c.c. 等級的車款進一部瓜分歐美品牌的支持者,甚而導致BSA、TRIUMPH 等一線品牌倒閉重整,影響了全世界摩托車品牌的版圖和命運。

六零年末七零年初,有兩台車扭轉了日本車廠的命運,也改變了車壇版圖

四十多年後,CB750與Z1 900的後繼車再度同台,讓人不禁回憶起當時的那場「起義」。藉此機會,我在這整理出這兩款經典老車的開發背景故事,或許可以讓旁人理解它們當初是如何改變車壇,進而演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

四十多年後,這兩台車的後繼款隨著Z900RS 登場後又再度同台,本篇就來回味一下當時的故事


Bigger is Better
1967年夏季,一架從美國飛往日本的客機裡,有個男子正在座位上陷入沉思。他手摸著下巴,一面回想剛結束的市場考察之旅,整個旅程當中有一句話,至今仍困擾著他。

他叫做原田義郎,是日本HONDA 的工程師,兩年多前他曾主導了公司第一輛大排氣量摩托車-CB450的開發計畫。這台車上的444 c.c. 四行程氣冷雙缸引擎可以榨出43匹馬力,容積效率接近100 hp/L,也就是每公升能有百匹馬力!這數字在當時幾乎是業界第一,動力表現能越級打敗歐洲車廠的650對手,全公司包括他自己,都對這台車信心滿滿,認為絕對可以造成熱賣。

HONDA 工程師原田義郎所負責的第一輛大排氣車款CB450,容積效率近100 hp/L

但當車子在預設的美國地區開賣後,銷售量卻相當慘烈,情況糟到公司一度考慮要終止產線。原田本次出差目的之一,是想讓市場了解這台車的優勢,來幫助經銷商銷售,但在實地走訪後,他很快地發現了問題的癥結點。

雖然數據驚人,表現甚至超越歐美650級的對手,但銷售成績不甚理想    photo:wikipedia

原來,美國消費者最在意的,不是車子能跑多快,或有多少馬力,他們單純只希望排氣量是越大越好。CB450 的馬力優勢要刻意拉高轉才能體驗到,縱使極速有160 km/hr,卻沒有大排氣量那種出力隨傳隨到的餘裕感,總之,450 這個數字對他們來說還是太小。

「Bigger is better」,當他的某位美國同事說出這句話時,他有點一知半解:如果能帶來極佳效率的450還不夠大,那到底要多大才對?身為工程師,原田需要一個更精確的數字才行。

如凱旋等的大排氣車款有隨傳隨到充沛動力,廣受歐美騎士喜愛,但原田義郎仍不確定排氣量到底要多大才對

HONDA之所以想要做這麼一台車,原因有兩個。首先美國消費者當時已經習慣了這間日本車廠的高品質、好操控且又實惠的特點,但本田的產品線幾乎都是小車,想要大車(650 c.c. 以上)的人,只能在TRIUMPH、NORTON、BSA及哈雷等歐美廠牌中選擇。這些品牌的車雖極具形象和性能魅力,但售價和養護成本也讓不少人抱怨連連。

另外,本田的這個產品斷層也造成美國業績開始出現停滯,公司很積極地想要做出突破,但顯然CB450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一定要四缸
原田義郎回到日本後,無從下手的他,只好先從汽車部門那裏借來一具N600 的直二引擎(598 c.c.,45hp,是當時公司最大排氣量的引擎),裝到摩托車車架上測試。一直要到幾個月之後,他那關於排氣量的疑問才有了一點新線索。

原田首先拿了當時公司所生產的最大引擎-N600 汽車的598 c.c 直二引擎,裝在摩托車車架上測試

1967年底,一位美國同事在到日本總部開會之餘,提到TRIUMPH 正在研發一款750 c.c. 三缸新車的消息,他向日本高層建議,如果想要推出一款能和歐洲主流大廠對抗的車,一定要選擇四缸引擎,而不是持續使用連對手都準備捨棄的雙缸設定。

HONDA 因先前參加曼島TT比賽而對直四引擎有一定程度了解,因此決定以750 c.c.、直列四缸這樣的規格作為開發方向。當原田明白了引擎的基本規格後,接著要設定輸出馬力。經過內部一陣討論,決定將出力定在67hp,剛好比當時哈雷1300 c.c. 車種的最大馬力66hp多一點。

經同事建議,原田總算能清楚地把排氣量設定在750 c.c.,並以公司先前參加曼島TT而熟悉的直列四缸作為引擎形式

1968年二月,原田義郎帶領著一個有二十多人的專案小組,全力開發這輛被稱作Project 300的新車,內部同仁私下稱該計畫為「ナナハン」(發音為na-na-han,為日文七半的意思,即750)。

HONDA 很快地在半年內就完成了四輛原型車,車款名為CB750,首先在該年的東京車展上亮相,吸引了全場目光!接著公司將車輛運往美國,於同年的經銷商大會上首次亮相,也造成超大轟動!

1968年.本田就完成了四台原型車(上),並在當年的東京車展上首次公開,成為全場焦點,後又在海外車展上吸引全球媒體目光


Superbike 之母
以科技的觀點來看,CB750 並沒有太多突破性的技術,那時的MV AGUSTA 已經使用大排氣量直列四缸引擎一陣子,碟煞、電動啟動也都在其它廠牌的車上各自出現過。CB750最突出的,是單單一台車就擁有以上全部特徵。現在的我們或許很難想像,但當時從來沒有任何一間車廠這麼做過。

CB750 最突出的並非是它的性能表現,而是一台車就擁有諸多現代化配備    photo:honda

相較同期對手TRIUMPH Trident 750/BSA Rocket 3的OHV 直三引擎,CB750 使用SOHC 直列四缸設計,馬力更大,運轉細緻,幾無震動;水平分件的曲軸箱精密度高,不像垂直分件的歐美車款容易遇到漏油的問題;電發和碟煞這兩個方便又先進的配備,在日常使用或休閒娛樂時能帶來更好的騎乘體驗。

這樣一台組裝精緻、保養容易,又涵蓋許多用途的大排氣輛車款,在當時獲得了「超級摩托車」 (Superbike)的稱號,CB750 成了近代摩托車先驅與往後泛用日本摩托車(Universal Japanese Motorcycle, UJM)樣板,這也是它在二輪歷史上的地位。本田最後還訂出一個只有對手定價三分之二的價格,突然間,絕大多數人都能享有歐美車廠所沒有的。

這些琳瑯滿目的裝備從未在任何一台車上同時出現,CB750 卻想一次都給你,而且價格比對手還要低上不少    photo:honda

綜合這樣的結果,CB750理所當然地為本田帶來另一個銷售高峰,上市前公司原本預估年銷售量是1500台,上市後這數字卻變成月產量,最後甚至熱賣到每月生產3000台都不夠。


CB750的影響
表面上,這款HONDA街車改變了世界對日本車廠的形象-除了中小型車外,也能生產高檔精緻的四行程大排氣量運動車種。更深一層來說,本田在太平洋彼岸所找到的勝利方程式,無形中也鼓勵其他同鄉車廠加入戰局,其中將競爭局面提升到另一個層次的,絕對是1972年發表的川崎Z1 900。

然而,CB750與Z1 900兩台車之間還有一層為人不知的因果關係,接下來的故事將會對這段牽連有更多著墨。

在CB750之後,川崎Z1 是將競爭局面提升到另一個層次的車款,但兩者間還有一層不為人知的因果關係


晚了一步
1968年10月,第15屆東京車展才剛熱鬧展開不久,只見會場中有個人正衝向電話亭,上氣不接下氣地拿起話筒撥號。

「請幫我接大槻先生,事態緊急,請快一點!」

電話另一頭的,是正在日本川崎航空機工業(川崎重工前身)辦公室的大槻幸雄,時任摩托車事業部工程師。他接了電話,臉上立刻出現了不可置信的表情。

掛上電話的他先倒抽一口氣,再沉重地吐出,低頭望向自己桌上的文件,「我們晚了一步」他喃喃自語著。

原來,本田剛剛在車展上展出一輛直列四缸新車CB750,引擎規格竟和大槻幸雄此刻進行的N600專案一模一樣-四行程直列四缸750 c.c.!這就是剛剛電話裡的消息。

在CB750 首次公開亮相時,有一間公司的反應和其它間都不一樣,那就是也正在研發直四750車款的川崎

N600 是川崎摩托車部門的最新企畫,原型車此時已經完成,雖然離上市還有一點時間,但先機已被對手奪去。身任專案的主工程師,大槻幸雄完全沒預料到會有這個局面,一時間不曉得該怎麼辦。

他很清楚N600 不只是一輛新車,更牽涉到整個摩托車事業體的未來命運,這就要回到專案啟動的前三年開始說起。


輸了日本,還有美國
1965年,川崎的摩托車業務在日本國內表現遠低於預期,市佔率一直停留在個位數,毫無起色跡象。許多透過貿易商外銷到美國的日規車型也面臨滯銷。隔年他們在美國推出了最大排量的日本車650 W1(W650前身),想要扳回一點顏面,卻因其過時的設計而未達到預期效果。

在日本本土受挫的川崎,曾想靠著650W1在美國扳回一城,卻仍以失敗收場,因此決定大破大立

受挫的川崎沒有放棄,反而下定決心要在這個全球最大的摩托車單一市場再來過,期望成功後挾勢攻回本土,但這次他們打算自己來,而不是透過貿易商。

隔年,川崎在美國的子公司於芝加哥成立,同時捨棄了過去直接引進日規車款販售的產品策略,改延請當地人士負責市場行銷,協助開發符合該地區消費者喜好的車型。

N600 專案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萌芽:一個由日本總部工程師和美國行銷人員聯手,打造出擁有嶄新科技的四行程直四750 摩托車計畫。但HONDA CB750 此時突然出現,完全打亂了原有時程規劃,日本那邊一時還無法做出反應,而這個壞消息馬上就傳到美國川崎發動機(America Kawasaki Motors)副社長-濱脇洋二的耳裡。

濱脇立即要求美日兩地的N600相關人員召開緊急會議,最終討論結果認為,跟隨本田腳步是不可行的,只能先將計畫暫緩,觀察CB750上市後的反應再說。


計畫重啟:紐約牛排
1969年三月,美國川崎社員種子島經再度做了一個市場調查,作為計畫重啟前的準備,分析市調所得到的結論是消費者想要一台900-1000 c.c. 的性能車款。

雖然HONDA CB750 在各地都造成熱銷,但仍有一群騎士對它感到興趣缺缺。某些二輪狂熱分子認為這台車有點太過無趣,首先是造型保守、引擎輸出不具個性、騎士本身自主權受限,操控反應則只是一般水準。

總而言之,CB750 吸引到不少只在乎便利又舒適的「二輪版汽車駕駛」,卻少了會引發硬派騎士興致的激情元素,這便是川崎事後觀察到的市場切入點。

即便像CB750 這樣看似完美的車款,還是無法完全滿足熱血的二輪份子,川崎也因此找到市場切入點

那時日本車輛製造協會(JAMA) 成員間有個不成文規定,為了不引起美日雙方的貿易戰爭,外銷美國的摩托車排氣量皆不會超過750,避免與歐美車廠正面碰頭。但面臨危急存亡之秋,而且已被對手擊敗一次的川崎沒有退路,為了生存,更大排氣量的新車是勢在必行。

八個月後,代號T103的新車專案獲得批准,該車的引擎規格以N600 計畫擴大缸徑和行程而來,排氣量達到903 c.c.,延續原本的頂置雙凸輪軸DOHC 汽門設計,最大馬力來到82 hp。

計畫重啟後,小組將原有的引擎規格修改,將排氣量一口氣提到設計上限的903 c.c.,最大馬力達82 hp,企圖心非常明顯

從上面規格來看,川崎想做的很明顯,就是推出一輛更強悍的純正性能車種。T103後改稱Z1,內部則暱稱為「紐約牛排」New York Steak,這是美國餐廳裡最高檔的一道菜,正暗喻了內部對新車的期望和定位。

種子島經在69年底回到日本川崎總部,開始擔任T103的專案領導人。有了先前市調的分析和觀察,他對新車的外型特別重視,負責車體設計的多田憲正在一個月內就完成了Z1的初步外型:流線水滴型油箱,搭配纖瘦的窄坐墊以及上翹車尾,運動化的左右四出排氣管,營造出和CB750 截然不同的性感氛圍,美國川崎對此外型相當滿意,核准了他的設計。

負責Z1 外型設計的多田憲正(左上)曾提出多種造型提案,最後在一個月內就完成整體外型輪廓    photo:bikereview

塗裝部門當時的設計提案,已經可看出經典花色「火之玉」的雛型    photo:bikereview

Z1 900原型車,風格與CB750 有明顯不同,這是從先前的市調中分析所得到的方向


遲來的勝利與影響
在計畫批准的兩年後,KAWASAKI Z1 900 最終量產版確定。1972年6月首先邀請了一票美國摩托車媒體記者,到川崎的日本明石工廠做實車評測,獲得所有人一致盛讚,三個月後Z1 900 在美國公開上市,初期反應甚至超越CB750,原本預估的500台月產量完全不足以應付市場需求,高峰期曾達到月產5800台!

Z1 上市後,原本預估的產量完全不足以應付銷售速度

川崎在美國的市占率因此急速攀升,隔年更趁勢推出750 c.c. 版本的Z2在日本本土販售,同樣獲得銷售佳績。紐約牛排計畫成功挽救了川崎摩托車事業部門,公司形象也有凌駕歐美以上之勢。

隔年川崎在日本本土推出750版本的Z2,造成一股風潮,該車的影響力至今還能看到

接著就是一連串的你來我往,本田在KAWASAKI Z1上市後,馬上成立專案小組,準備以更大排氣量的GL1000 (為今Gold Wing 1800 最初代) 做出回應,日後卻因此車而開發出一個新的使用族群。鈴木首先在1971 以二行程直三引擎的GT750 對抗,後更推出革命性的轉子引擎車款RE5,試圖走出不一樣的路;山葉稍早則用直二引擎的TX750 應戰,七零年代儼然成為日本大型摩托車崛起的時刻。

本田在Z1 上市後兩年,以更大排氣量的GL1000回應,卻因此車而巧妙地開創出新的消費族群,那就是豪華休旅

當年的SUZUKI 頗為大膽,首先以二行程直三引擎的GT750 對抗,後更將命運壓在轉子引擎的RE5上

YAMAHA 算是比較中規中矩,推出直二引擎的TX750,低調地從歐美車廠那分食市場


結語
故事至此,旁人大概可以明白Z1是如何將CB750開創的格局進一步提高,甚而催化出豐富的摩托車文化和故事,影響之大,歐美車廠後來也不得不放下高傲姿態,拿出本事來求勝。

日本車廠有現在的版圖與地位,幾乎跟這兩台車脫離不了關係,我們身處的當下,都是由歷史的片刻所累積進化而來。這也不禁讓人聯想到一個問題,假若當時本田晚一點發表CB750、川崎提早將N600計畫完成,抑或故事裡的任何一人有不同決定,車界就不會是現在的模樣了。

所以你說,歷史是不是很有趣呢?

川崎N600 計畫的原型車,如果當時按規劃上市,現在的局面很可能又會不一樣了,這就是歷史有趣的地方    photo:jeffkrause

by.空冷二氣筒

Jeffrey W 資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