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的編輯視角│賽道冷知識:賽車皮衣為什麼要有駝峰?

TC的編輯視角│賽道冷知識:賽車皮衣為什麼要有駝峰?
TC 2020/04/22

賽車場你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個大型實驗室,在許多車體細節、電控科技、輪胎甚至是車手本身的裝備上都各具巧思與設計用意。這一次我想要來聊聊關於賽車連身皮衣上你常見到的駝峰設計,坊間對於這在車手背上突兀的凸起設計有許多說法,這次帶你一探究竟。

在連身皮衣的後方加入駝峰設計最初是在MotoGP與WSBK頂級賽事中導入的賽事套件,來源年分雖不可考,但約莫是在1990~2000的時期逐漸發展成熟。

最初,這項設計的導入主要是針對空氣動力學而生,理論上來說,當車手在直線道躲進賽車整流罩中,空氣會流過車頭整流照並且在車手安全帽後形成尾流,而駝峰的設計上,根據流體力學公式FD = 1/2 ρu^2 CD A,則有效幫助拖曳力Drag Force與降低阻力係數Drag Coefficient (※註一),從而使車體穩定並且提升最高速度。

而經過多年的成熟發展,目前各大賽事使用的連身皮衣上都已經具備駝峰設計,但在駝峰內部也因應科技進步,MotoGP的皮衣駝峰內會塞進氣囊監控設備,主要是因為MotoGP已經強制規定每一位手都須穿著具備安全氣囊設計的賽車皮衣,所以在感應器方面也就直接塞進駝峰內部,在車手觸發氣囊裝置時,可以同步了解車手在當下的動態以及氣囊做動的速度監測。同時也在駝峰內放入了水袋並外接吸管到安全帽內部,在高強度與高溫環境的賽道上,提供車手補充水分的需求。塞入水袋的設計在耐久賽中比較常見,以MotoGP一場約40分鐘的賽程,有些車手會選擇不使用水袋功能。

有些坊間論壇、或是口耳相傳說法是駝峰設計還有另外一項額外功能:保護頸部安全。

但這並不是事實。

在摩托車安全防護部品中,大多都是以車手滑行時的摩擦、翻滾等動作上做出防護,但駝峰的設計在位置上並不會對頸部在滑行或翻滾時做出保護的效果。我這邊引用John D Hinds在2007年的《國際期刊》中發表過一篇論文《創傷與摩托車騎士》(※註二)中所提到的內文:《使用駝峰皮衣並不能對於摔車的騎士在氣管、頸部與胸、腰、椎等脊柱得到有效保護,在有駝峰的情況下,要對傷患進行喉等侵入性治療來說是幾乎不可能的,正確的步驟應該是脫掉安全帽,並剪去駝峰皮革來進行急救。摩托車騎士多數的背部創傷為頸椎與脊椎骨折,通常會使用護背等措施進行保護。》

有趣的是,有些兩件式休閒防摔外套也有駝峰設計,但面積比起賽事用的要小上很多,主要的用途是什麼呢?

好看。畢竟「賽事下放」這種酷東西,總是很能夠吸引人的,不是嗎?(笑

 

※註一:名詞解釋: 微粒在流體中運動時所受的阻滯力。 以下列之經驗式表之:   其中 CD=24/Re, Re<0.1 (史脫克斯流況,Stokes' flow) =24/Re[1+(3/16)Re+(9/100)Re2ln(2Re)], 0.1≦Re<2 =24/Re[1+0.15Re0.687], 2≦Re<500 =0.44, 500≦Re<2×105 Re=UpDp/v,Up及Dp。分別是微粒與氣流的相對速度與微粒直徑,v及p分別為流體的運動黏滯係數及密度。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7642/

※註二:引自John D Hinds/Gareth Allen/Craig G Morris 《Trauma and motorcyclists:born to be wild, bound to be injured?》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0138307002446

TC 資深編輯
去賽道練車還會忘記帶車的辣個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