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7終於有電控了,而且一次給滿!2026 YAMAHA YZF-R7 米蘭發表

R7終於有電控了,而且一次給滿!2026 YAMAHA YZF-R7 米蘭發表
Webber 4小時前

Yamaha 把中量級招牌 R7 再推上一層樓。2026 年款導入源自 R1 的 6-axis IMU ,加上完整的 YRC 騎乘模式與一整套電控輔助,把「好上手、好玩」這件事做得更徹底。新底盤零件、修訂的騎士三角、再配上更俐落的下一代 R-Series 外觀,讓這台雙缸 Supersport 在山路、賽道與日常通勤都更順手。


造型空力:更順、更 R-Series
外觀保持 R-Series 的 M-flow 中置頭燈語彙,但整流更瘦更滑順;頭燈透鏡、下巴整流一併優化,把更多風量導入水箱。方向燈整合到後視鏡,前臉更簡潔、比例更勻稱。


電控一次到位: IMU + YCC-T +全套輔助
這回 R7 把 YCC-T 電子油門與 6-axis IMU 合在一起運作,三段 Power 輸出、可感傾角的 TCS 循跡、三段 SCS 側滑控制、 LIF 抬頭控制、 BC 彎煞、兩段 EBM 引擎煞車與 BSR 防後輪回滑通通上齊。

起跑用的 LC 也沒少,甚至為賽道玩家預留「後輪 ABS 關閉」。不想被限制?所有輔助都能降到最低,甚至全關,交還給你的右手與胎溫。 YRC 預設 SPORT / STREET / RAIN 三模式外,還能用 MyRide app 自訂兩組專屬參數,最多 40 組配置存在手機,想切就切。


變更從車架開始:更剛性、更直接的路感
Yamaha 幾乎把車架每一段鋼管都重新盤點:佈局、直徑、厚度到補強,全為提升扭轉/縱向/橫向剛性而來,但重量維持不變。中央支架改鋼板、搖臂重新設計,路感回饋更清楚;三角台去掉多餘肉,手感與視覺更接近 R1 / R9 。41mm 倒叉改上鋁製活塞桿,直接瘦 350g ,再配上可全可調阻尼;首次換上 SpinForged 輪圈與 S23 運動胎,轉向更輕、更乾脆,車身抑制俯仰也更安穩。


騎姿更親切、動作更自由
把手位置與油箱造型調整後,上半身活動空間更大、更容易前後移重;座高從 835 降到 830mm ,親和力更好。坐墊線條銳利、抓附感更佳,腳踏直接沿用 R1 ,過彎時下半身更穩。


螢幕、連線、操作邏輯一次升級
5 吋全彩 TFT 帶四種道路佈景,專屬 Track Mode 只留單圈等關鍵資訊;全新的把手整合開關,把導航、連線、模式切換與選單都收進同一套介面。方向燈有自動回復與三閃功能, ESS 急煞會亮雙黃。定速巡航與限速器照顧長途。

想更專業? Y-TRAC Rev 幫你記錄單圈、傾角、轉速、檔位、油門、電子介入強度,還能用「虛擬維修板」把訊息推到儀表上——免費能用,重度玩家再開訂閱解鎖無上限記錄。


關鍵技術特點

  • 689c.c. CP2 水冷 DOHC 8V 並列雙缸引擎

  • 更高剛性且更靈活的車架

  • Yamaha Chip Controlled Throttle (YCC-T / Y-CCT)

  • R1 開發的 6-axis IMU

  • 對傾角敏感的騎乘輔助: TCS / SCS / BC

  • Power Modes (PWR) 、 Launch Control (LC) 、 Lift Control (LIF)

  • 第三代 Quick Shift System (QSS)

  • Engine Brake Management (EBM) 與 Back Slip Regulator (BSR)

  • Yamaha Ride Control (YRC) 可自訂設定

  • 後輪 ABS 可關閉模式

  • 下一代 R-Series 設計

  • 5 吋全彩 TFT 連線儀表

  • Y-TRAC Rev 騎乘數據記錄與分析

  • 定速巡航與限速器

  • SpinForged 輪圈+ Bridgestone Battlax Hypersport S23 輪胎

  • 精煉、可全可調的前後懸吊

  • 修訂騎姿以提升舒適與動作自由度

 

Webber 資深編輯
感性大於理性的交通工具愛好者,對我來說,車帥不帥是一輛車能否吸引我的最高指標。對於老車、多功能車毫無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