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法國輪胎製造商Michelin成了MotoGP的輪胎供應商之後,GP賽事開始有了一些變化,今年賽季尤其明顯,車手的輪胎策略不在一塵不變,在觀賞比賽時也會聽到賽評、主播針對各選手的輪胎策略作出分析、推敲,而不同的輪胎選擇也確實明顯的影響著選手在賽場上的攻守,而這樣的改變其實源自於Dorna與Michelin的精心策劃,為的是讓MotoGP賽事更加的競爭且刺激。
多樣化的輪胎配置
透過提供更多的輪胎選擇,我們創造了賽事的全新策略,這是以前從未見過的。Nicolas Goubert,Michelin的賽事總監說道與先前的輪胎供應商Bridgestone不同的是,Michelin在每場賽事中至少提供了九種的輪胎給車手與車隊去做搭配,在Bridgestone時代,車手往往只有兩種輪胎選擇,而通常只有一種輪胎是真正可用的,當然,這條胎對部分的車手來說是很穩定的,也比較單純,相對的對其他的車手與車隊而言,這輪胎是不管用的,這樣的狀況讓賽事少有變化,但是現在,車手跟車隊能有更多的輪胎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騎乘風格與賽車。
這些改變其實也是Dorna安排的,起初Michelin在2016年回歸MotoGP時,也是照著賽事規範提供了兩套輪胎,但隨著賽事進行,Michelin決定提供額外的一套輪胎,這樣的改變讓比賽多了不確定性與刺激,現在車手與車隊能有不一樣的配置來針對不同的策略,不同的輪胎選擇引響每位車手的速度配置,例如使用軟胎在賽事前半段拚出排名,或者使用硬胎來保持排名等到後段再一舉超前。
致勝關鍵:分析與配速
以今年的亞拉岡站為例,Yamaha的Maverick Viñales使用前中/後硬胎的配置,這樣的選擇讓Viñales要在前幾圈稍緩節奏,等後輪熱起來之後才能積極進攻去拚排名,可惜的是,對於Viñales來說,等到輪胎熱了,進攻的時機已過。同樣的對於本田的Marc Marquez來說其況也很像,Marquez選擇了前硬/後硬胎的配置,賽事Marquez一開始就處於領先集團,他努力的保持節奏,努力的不讓自己摔車或落後。同時處於領先集團的Valentino Rossi是使用前中/後硬胎的配置,Ducati的Andrea Dovizioso則是採用前中/後軟胎的輪胎配置。這樣的差異在過去Bridgestone時代是非常少見的,領先的三台車採用了三種不同的輪胎配置,這也證明,Michelin與Dorna的決策確實讓比賽更添幾分緊張與刺激,也讓不同車輛設計的各廠賽車,能有不一樣的策略去配置每一場比賽的節奏。
亞拉岡除了開賽時的領先集團選胎完全不同之外,更有趣的是,最終頒獎台上的三位車手,使用的輪胎也完全不一樣,最終Marc Marquez獲得第一,而同隊的Dani Pedrosa站上第二,Ducati的Jorge Lorenzo則是第三,而這三位車手也採用了不同的輪胎配置,Dani使用了前中/後軟胎的配置,Lorenzo則是使用了前中/後中性胎的配置,場上最有競爭力的三款賽車、六位車手,分別採用了四種不同的輪胎配置,這樣的改變,比起Bridgestone時代確實是十分巨大的,以往許多車手都是看著領先車手使用哪款輪胎,便跟著使用,現在每位車手與車隊,都需要自己去尋找、思考戰術、配合自家的賽車與車手的騎乘風格來選擇輪胎。但這也讓車隊的技師與車手們紛紛抱怨,現在的自由練習時間就像是輪胎測試,過多的選擇加上過長的測試,排擠到了其他零件的測試時間與賽事的準備時間。
更公平的比賽
平心而論,這樣多樣化的輪胎選擇,卻也無疑的造就了新的公平性競爭,比賽不再只是熱胎然後全速進攻,而是需要更全面的分析、思考與決定整場賽事的速度配置,才能站上最終的頒獎台,甚至年度冠軍。
雖然這樣的機制改變不見得符合每一位車迷的胃口,但是至少現在我們能了解這樣的改變背後,會帶來怎麼樣的影響,賽車運動中,凡事都有原因,沒有偶然發生的事。
資料來源.sportrider by.Ziv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