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察|2017 二輪車界回顧

市場觀察|2017 二輪車界回顧
Jeffrey W 2017/12/31

2017眼即將結束。今年的車壇發生了很多事,米蘭車展絕對是本年最令人興奮的;年中Nicky Hayden 的意外離世則教人不捨;陸續出現的禁售純內燃機汽車國家名策讓不少人吃驚,使我們擔憂二輪的未來是否也會有相同命運。

在一整年的眾多新聞當中,有沒有哪幾個是值得留意的,背後的意義是甚麼?對將來有甚麼影響?在新年來臨之際,我們整理出2017 年中值得留意的車壇動態,並探索這些事件的背後意涵。

這篇文章沒有太過縝密的數據分析,結論可能也略帶主觀,重要的是,我們認為透過討論,能對整個大環境有些粗淺理解,或許還能看出一點未來的走向,這應該也是所有二輪族群所關心的。


1 電動車強勢進攻
或許這根本無需多說,光是在我們網站首頁的搜尋欄內打上「電動車」,就有超過二十則相關新聞跳出,絕大部分的日期都是今年。套句我們政府官員最愛說的,2017是電動車元年也不為過。

這裡先不論未來的環保選項是否只有電能一種(文末會針對此討論),單就產品來看,電動車種類已五花八門,定位更是各有不同。現在的電動車已經跳脫純短程通勤用途,休閒娛樂用途的比例激增,其中關鍵因素是電池續航力與充電效率的提升。

VIGO 應該是今年聚焦度最高的電動車品牌了,剛開始宣稱的超高效能車款及超合理的價位,後來卻因財務問題而宣布中止上市計畫,讓人感到可惜

這兩個是早期電動車最讓人詬病的地方,可行駛距離短,車款很難有其他用途定位。從這兩三年間開始,新車的續航力已有不小突破,SAROLEA 的電動跑車續航力甚至可以到300km,而且充電時間大幅縮短,某些車種甚至只要40分鐘即可充達八成電量。

從這兩三年間開始,新車的續航力已有不小突破,SAROLEA 的電動跑車續航力甚至可以到300km,而且充電時間大幅縮短

這樣的進步讓電動車有了更多可能,所以我們開始看到像CEZETA Type 506這般古典雋永的電動速克達出現;或是能客製化外型,再以3D 列印出車身的高端性能義大利街跑ITALIAN VOLT Lacama;甚至強調純手工的CONFEDERATE 都已宣布改名,並捨棄內燃機,往後只生產電動車

這樣的進步讓電動車有了更多可能,所以我們開始看到像CEZETA Type 506這般古典雋永的電動速克達出現

能客製化外型,再以3D 列印出車身的高端性能義大利街跑ITALIAN VOLT Lacama

至於主流車廠,腳步快的YAMAHA 已與市政府簽約,來推廣自家電動車。HONDA 則繼續專注在技術,除了以新型態的換電池設計(與GOGORO相同) 取代傳統充電,似乎還準備將氫燃料電池用在二輪上。BMW、KTM 等歐洲廠牌也已在進行電動車的開發測試,國外已有實際車款上市,至於DUCATI 則是在沸沸揚揚的出售風波落幕後,才確認了約略的電動車開發時程。     

BMW、KTM 等歐洲廠牌也已在進行電動車的開發測試,國外已有實際車款上市

MotoGP 的主辦單位DORNA已經決定會在2019年舉辦首屆電動車錦標賽Moto-e,以市售的ENERGICA Ego 電動車作統規賽。這樣的做法也許是產業技術尚未全面成熟,短期內還無法與內燃機相提並論,隱約說明了賽事的實驗性質,但創立這個新級別的比賽,以電動車發展角度來看還是具有相當意義,同時更證明整個市場在所有替代能源的方向中仍是電能為主。

2019年將舉辦的首屆電動車錦標賽Moto-e,會以市售的ENERGICA Ego 電動車作統規賽


2 更熱鬧的內燃機
看完了電動車,那麼內燃機車種今年又有那些變化呢?。在風格上,我們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復古」兩字。歷史對車廠來說無疑是個絕佳的行銷話題,只要新車能和過往牽上關係,都能吸引到一些固定群眾。

年底甫亮相的KAWASAKI Z900RS算是日系車廠的標準做法:以一個共用平台,加上些許復古元素和精神,造出一輛延續往年經典的新車。歐洲車廠則直接開發新平台,但同時發展出多種不同車型(如DUCATI Scrambler、BMW RninT等)來擴增產品線。

復古大概是2017車壇的主流趨勢了,以今年的話題炒作度來看,這個風潮或許已到達頂峰

不過,讓我們感到最有趣的,是從HUSQVARNA 401/701 及HONDA CB1000R上所看到的新設計手法。長期在越野車領域中打滾的HUSQVARNA 於2011 年推出首款道路街車Nuda 900R,風格讓人耳目一新。五年後的Svartpilen 401/ Vitpilen 701 則延續這個設計主軸,但線條有約略修正,身形更流暢。

讓我們感到最有趣的,是從HUSQVARNA 401/701 及HONDA CB1000R上所看到的新設計手法

後者則是自2010年以來首度改款,車廠起初還冠上Neo Sports Café 這個讓人混淆的名稱,新車卻將車身零件與線條盡可能單純化,還稍帶點Street Fighter 的影子。

我們認為,從這幾輛車上所觀察到的新設計,有機會成為下一波的車壇造型潮流 (因為我們懷疑下一代的MT-10 長相是否還能更複雜)。

CB1000R 自2010年以來首次改款,車廠起初還冠上Neo Sports Café 這個讓人混淆的名稱,新車卻將車身零件與線條盡可能單純化,還稍帶點Street Fighter 的影子


技術方面,八零年間曾出現過的增壓引擎又再度回歸,而非只是若有似無的專利文件。某部分是得力於電控技術進步,讓增壓引擎常見的遲滯效應降低,使車輛更好操作。我們並不認為這次回歸跟日漸嚴格的排氣法規有關,否則我們會看到中排氣量的增壓引擎選項。

技術方面,八零年間曾出現過的增壓引擎又再度回歸,得力於電控技術進步,讓增壓引擎常見的遲滯效應降低,使車輛更好操作

而三輪車界更有趣,YAMAHA 在東京車展上幾乎是無預警地公布了他們的第一輛性能三輪車NIKEN,除了結構與概念車幾無差異,原廠還一再強調車輛的運動性能,讓人感到三輪車不是只能有安定一個選項。

YAMAHA 在東京車展上幾乎是無預警地公布了他們的第一輛性能三輪車NIKEN,除了結構與概念車幾無差異,原廠還一再強調車輛的運動性能,讓人感到三輪車不是只能有安定一個選項

嘿,還沒完,我們差點忘了今年最驚人的消息:YAMAHA MOTORiD 與HONDA Riding Assist 這兩台車上的自平衡技術,除了不採用陀螺儀而以人工智慧來維持平衡,兩者皆能觀察車主動作並作出反應。

雖然剛在萌芽階段,這個技術會不會帶領摩托車進入新紀元,成為現今電控大趨勢的下一個方向,值得我們期待。

今年最驚人的消息就屬YAMAHA MOTORiD 與HONDA Riding Assist 這兩台車上的自平衡技術了

除了不採用陀螺儀而以人工智慧來維持平衡,兩者皆能觀察車主動作並作出反應


3 市場嚴峻及族群結構改變
我記得剛接觸摩托車時,市面上的選擇相當有限,國產車幾乎只有二手的可以選,泰國NSR150SP 是那時的夢幻逸品,但從沒見過實車在路上跑,零件倒是不少。進口小車大概只有等到2008年左右才有HONDA 的CBR150 可選。

但如果現在才開始騎車,我面臨的狀況會相當不同,除了造成轟動的SUZUKI GSX150系列,早一點的還有YAMAHA M-Slaz,而且價格與現今國產車並不會差太遠。

再上去有Ninja 250、YZF R3等中級距選擇,屬於車市主力的速克達就更不用說,困難的反而是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即使當初開放重車進口的那天,我也沒想過會有這樣的局面。

這現象不是台灣獨有,放眼世界,中小排氣量車型也是百花齊放,成了各家車商的新戰場,不但質感逐步提升,甚至還開始配備競賽,倒叉、滑離、騎乘模式或循跡系統全部出爐,直接下放在一輛250的小車上,驅使這個變化的,是全球車市的年齡層老化,以及總銷量下跌。

放眼世界,中小排氣量車型也是百花齊放,成了各家車商的新戰場,不但質感逐步提升,甚至還開始配備競賽,驅使這個變化的,是全球車市的年齡層老化,以及總銷量下跌

2017 對眾車廠來說是相當艱困的一年,全球車市銷量比去年又往下掉,雖然仍有像TRIUMPH 這樣的特例,但整體市場正面臨萎縮是所有品牌都能感受到的,日本是其中比較極端的例子。

根據日本車輛製造協會(JAMA)統計,1982年國內摩托車總銷量為328萬台,到了去年(2016) 卻只剩下近34萬輛,市場萎縮得相當嚴重,快要只有當初的十分之一。

2017 對眾車廠來說是相當艱困的一年,全球車市銷量比去年又往下掉,車廠無不想盡辦法來應對

日本摩托車銷量市逐年減少,加入二輪行列的人遠不及離開的,圖為1991至2010 年的日本國內摩托車銷量走勢 photo via:jama

除了總數減少,騎車的人口結構也在改變。客群高齡化已不是單獨哈雷一間公司所面臨的問題,反而連國際主流車廠也遇上了,這個情況在歐美日等成熟市場最為明顯,應變措施是把更多重心放到利潤較高的中小排氣輛車型,另一方面也試著拉攏年輕世代加入摩托車的行列。


亞洲新勢力崛起
相較於歐美各國的衰減,一向偏好小排氣量車型的東南亞地區剛好有著相反局面,人們對摩托車的興趣逐漸提升,用途也不再是單純的商用或代步,有更多人想要一輛高性能的車型,作為休閒娛樂用途。

東南亞國家反而有更多人開始喜歡摩托車,多數集中在中小排氣量車型上,這股勢力已不可忽視,所以市面上有更多更精緻的產品出現 photo via:vietnamnews

這樣的趨勢造就了小車精緻化的潮流,從印度生產的YAMAHA FZ25SUZUKI Gixxer 150 上就有跡可循。而泰國HONDA今年下半年發表的 CB150R ExMotion,這輛150 c.c. 的車,當地售價已達九萬台幣之譜(2016年的泰國人均GDP約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屬高檔產品,就算性能不強悍,車格已向大車看齊,這種車的出現剛好印證了全球市場正在轉變的事實。

越南HONDA今年下半年發表的 CB150R ExMotion 屬高檔產品,這種車的出現剛好印證了全球市場正在轉變的事實

較少人明白的是,目前全球摩托車銷量最大的單一國家是印度,光是去年(2016)國內就賣出了1700多萬台車,這比許多一線車廠全年的銷量總和還多,也超過台灣機車的總數(約1300萬輛)!

雖然其中大多是500 c.c. 以下的車型,凱旋觀察到這個事實,認為前景看好,便尋求與當地車廠BAJAJ 合作,計畫共同開發中量級全球戰略車種,進軍印度國內及其它各國。近期英國老牌NORTON 也與印度車商MOTOROYALE 結盟,準備在當地生產650 c.c. 車型,同樣做內銷和外銷。

當地品牌也沒閒著,紛紛準備布局國內的中大排氣量市場。BAJAJ 今年首度推出旗下最大排氣輛車型Dominar 400,先前甚至表示有意買下傳聞出售的DUCATI,財務條件驚人;又如ROYAL ENFIELD 在年底時公布了首款雙缸650車型,去年推出的Himalayan 是第一次跨越至多功能車領域。而其它車廠或與上述歐美車廠協議,引進大車技術並於當地組裝生產、販售等。

約略就在撰寫這篇文章的同時,先前收購英國BSA 摩托車的印度企業MAHINDRA 已經透露,他們正在研發BSA 的第一款新車,再過不久就會公開。我們曾以為中國有朝一日會買下絕大多數的國際二輪車廠,成為幕後金主和推手,現在看來印度才是擔任這個腳色的人選。

印度MAHINDRA 高層在前幾天於個人社群帳號上宣布,他們已在著手開發新的BSA 車款,不久就會問世


4 內燃機還能持續多久
即使市場狀況如此嚴峻,摩托車也得面對環保這個話題。目前已有多個國家明定純內燃機車輛的退場時間。這個名單裡大多是歐美等先進工業國,有相當成熟的車輛產業鏈,既然有關當局已經發布這樣的消息,想必事先已與地區內的車輛製造商討論,且評估過可行性了。

而亞洲汽車工業最發達的日本,還沒有任何消息打算跟進。倒是越南已經先行公布在2030年起禁止機車上路,但缺乏週邊的交通配套及產業應對機制,讓人對這項政策感到疑惑與不解。

雖然諸多國家已逐一公布純內燃機汽車的退場時間,但摩托車暫時還不在其中,除了越南有明文規定2030年起禁止機車上路

話說回來,電動二輪的發展速度比我們想像中還快,可能是搭上了四輪車的趨勢或技術轉移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摩托車的排氣檢驗將會越來越嚴格,未來要作出一台合乎規定且有競爭力的產品,代價可能不會比電動車低多少了。

喜愛排氣聲浪與引擎鼓動感的人也無需太悲觀,內燃機未必就會這般開始走向死亡,起碼我們今年就看到兩個可能的存活選項,一是以海藻提煉出生質燃油作為燃料的摩托車,另一個是以二氧化碳合成出的碳中性燃料,可使用在傳統內燃機上。


回顧至此,2017 看來有相當多的焦點與話題,也有不少新方向,這股以電動車和平衡技術為首的浪頭,帶領摩托車在前方探索,後頭有著一群精緻小車,不斷地在為這股能量增添生力軍。

無論你處在這股浪中的哪個位置,我們相信摩托車愛好者與所有生命一樣,自然會找到出路。希望各位讀者在新的一年中,繼續開心地享受最喜歡的事物,最後在此祝福各位新年快樂,平安健康。

By. Jeffrey

Jeffrey W 資深編輯